花
朝
节
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
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尾
牙
节
传说中,尾牙节是拜祭土地公的活动,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各商家行号也要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上
巳
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传统的上巳节,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宋朝以后,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寒
衣
节
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人
日
节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类生日,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中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兴于汉代。
据《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人日节也称人胜节。
人日节这天另外一项比较普遍的习俗就是登高。人日节的登高与重阳节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节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
观
莲
节
农历六月廿四举行,也有在六月初六过节的。宋代已有此节,明代俗称“荷花生日”。这一天有划船、观莲等活动。凡有池塘种荷花的人,用纸作灯,内放蜡烛,点亮后放在水面,任其飘去,表示庆祝。
水乡泽国的江南一带,此日是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遍染荷香,成为中国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观莲节。
天
贶
节
天贶节,又称“六月六”、“回娘家节”、“虫王节”等。“六月六”是一个小节,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经书,妇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动。道家的称呼,起源较晚。淮安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
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
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天
穿
节
天穿节是元宵之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各地略有差异,以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五日不定,以正月二十为多。
天穿节作为中国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
在中国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宋代以后,关于天穿节的记载逐渐减少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