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解决什么问题?下面我再讲了生死的问题,学佛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我从这方面来说。
前面在讲八识的时侯,眼、耳、鼻、舌、身,我们眼要看、耳要听、身体要动作,都是受意识支配的,所以第六意识很要紧,如果我们的眼睛看,你意识不参加活动,就视而不见,我们的耳朵听,意识不参加活动,就听而不闻,所以前五识要有第六意识参加才起认识的作用。第六识具有认识、分别事物的作用,所以也叫“分别事识”。那么这个第六识又受谁支配呢?受第七末那识的支配,所以第七识又叫做“意根”,意识的根。这个第七识就是“我的我的”,抓住“我”不放,所以第六识也就跟着“我的我的”,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抓住“我”不放,叫做“我执”。抓住“法”不放,就是“法执”。第七识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有“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第六识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有“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
“我执”与“法执”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十使”。使,就是烦恼的意思。十种烦恼,这叫十使。其中,五钝使:贪、瞋、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总的概括叫恶见。这恶见加上贪、嗔、痴、慢、疑,小乘把它们叫六根本烦恼。这六根本烦恼的根本就在于一个“我”字,所以佛教,学佛法的目的是破“我”。“我”是生死的根源我”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要破“人我”、破“法我”。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他讲了这么多,烦恼呀,五钝使、五利使,都是“我见”,这个“我”是哪里来的?这个要弄清楚。佛教把世界、宇宙、人身,把本体的东西取了个名字叫“法性”,又叫做“真如”。并不是离开了我们的法性,离开了真如,另外还有一个什么“我见”,这个“我见”本身就是法性的东西、真如的东西。如果说我们离开了法性真如、离开了事物的本体以外,还有个什么“我见”,那就错了。等于我们讲八识,八识就是五智,五智就是八识,识就是智,智就是识,觉悟了是智,不觉悟是识,智和识是—个本体,是一个东西的两面,不是说离开了识,还有什么智,或者离开了智,还有什么识,本体是一个。正因为本体是一个,他才能把识变为智,才能使迷转为觉。这一点很要紧,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佛书和一些解释,说错了,认为“我见”脱离了法性、脱离了真如、脱离了事物的本体界,而与法性真如相对立,这个在佛教来说是二元论了,不符合佛法了。
我上面讲的,都是为了下面要讲的做铺垫的。
佛教讲三界,他是就空间来讲,把世间分为三界。欲界:像我们人、畜生、地狱、饿鬼,都属于欲界的,修罗和天道都属于欲界。比欲界高一层的是色界。比色界高一层的是无色界。这三界,每一界都有十使。欲界有十使,色界也有十使,无色界也有十使,程度不同而已。这样,十使配三界、五部,合起来是98种根本烦恼,小乘说98惑啊;大乘说128惑,也就是说其中属于修见道的,是112个见惑,16个修惑,这两项加起来是128。所谓小乘修行,就是把16修惑,给它渐断,把112个见惑,给它顿断。把这惑断了,惑的反面就变成智。
不过小乘证得的智不是我刚才讲的那个佛的E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等五智。(小乘)他得的智是两种:一种叫“无生智”,一种叫“尽智”。他把16个修惑断了,就得了尽智;112个见惑断了,就证无生智;得了尽智,得了无生智,这时就是阿罗汉。佛是倶有五智的人,阿罗汉是具有无生智和尽智的人,为什么呢?阿罗汉他还是小乘,还是自利而不是利他的。阿罗汉自己修,自觉自利,所以阿罗汉还不是完整的佛,还只是佛的一部分,所以阿罗汉叫“辟支佛”,佛的一部分,他证了佛的自利的一部分、自觉的一部分,还没有利他的一部分、觉他的一部分,没有证到觉行圆满。
阿罗汉,我们说习惯了,平常讲罗汉菩萨,其实“罗汉”的原来意思是贼呢!“阿罗汉”的意思是杀贼。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是六个贼,它偸我们身体的种种东西,危害我们,从小乘的观点来看,六賊损伤我们,应当被消灭掉,所以证阿罗汉的意思,是杀贼。因此我们讲佛是觉悟的人,阿罗汉是杀賊的人。现在我们习惯喊“罗汉”,按原意思是骂人家贼了,把“阿”字丢掉了,应该是阿罗汉。小乘修行人,修阿罗汉,我们下面再讲阿罗汉果怎么证,怎么修。
佛法有大乘、小乘,小乘的根本教义在业力,大乘的根本教义在般若。所以你了解了业力,就了解了小乘。小乘的法门,他的修行、证得,都在业力上。
业力论有一个根本论点,也就是佛家的一个根本学说,叫缘起说。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