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之大雾梁歌会_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之朝龙

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的月份表-星座运势查询每日更新:

说到侗族的民族艺术,大歌是人们绝对不会忽略的,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历史悠久的侗族大歌正体现出侗族人能歌善舞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侗族的传统节日也与歌舞有关,那就是湖南通道侗族的民间歌会——大雾梁歌会。

大雾梁是地名,侗语称“梁蒙”,山清水秀,是块宝地。在此举办的大雾梁歌会又称“大戊日”,或称“大戊梁歌会”,是湖南通道一带侗族的地方性民间传统歌会,在每年立夏前的第18天举行,一般为期三天。

每逢歌会期间,附近广西、贵州等省区的侗、苗、壮、瑶、汉各族人民也成群结队前往参加。少则数千,多则上万,人山人海,异常热闹,而这个万种同庆的节日,其来源据说和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

传说很久以前,贵州古州有一个穷后生门龙,因家境贫寒,来到湖南通道牙堡,给一家姓肖的财主种田。天长日久,他与财主的女儿肖女产生了爱恋之情,两人常到大雾梁山上对歌以表爱慕之情。不料,此事被肖财主发现,他赶走了门龙,从此,二人分离,难以见面。

不久,肖女托人给门龙带来一个小包包,门龙不知何意,便请一位歌师破解此谜,结果得知肖女已决心与他结亲。门龙兴奋异常,立即来到肖家,大胆求亲,却遭到财主拒绝,这对情人只有私奔。

但不幸的是,正当他们渡河时,山洪暴发,二人双双遇难,化成了两座相依相偎的岩峰,屹立中流。这天正是戊寅日。此后,侗族的姑娘小伙们为了纪念这对勇敢的情人,就约定每年的这天在大雾梁举行歌会,以此抗议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久而久之,相沿成习。

大雾梁歌会上的对歌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三三两两的在树荫下对歌倾吐爱慕之情;有的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摆成歌阵,举行民歌比赛会;有的则围成一个圆圈,边唱边舞;还有的则弹响琵琶,叙唱门龙、肖女的故事,等到了傍晚,人们还要合唱一曲分别歌。

侗族是一个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民族,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同时侗族同胞们还在漫长的岁月里保存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今天就让侗族的传统节日为你介绍侗族朝龙节。

侗族的传统节日朝龙节是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明一带的侗族同胞们每年要过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在朝龙节这天,全寨子人都要到本寨指定的“龙脉”所在地举行朝龙仪式。

正月初四晚上是正式出龙的时候,龙灯队前往本村和外村没有男孩的人家送“龙子”。求“龙子”的人家事先作好准备,龙灯队一到,全村家家烧香点纸和放炮迎接龙灯。送“龙子”的“龙头”念完祝贺明年添龙子的吉祥令,接龙寨上的人家要请玩龙灯者到家做客,热情款待。

求“龙子”的人家就更是热情了,一般要准备几桌酒席,把灯头请来吃喝热闹一番,席间话题主要是祝得龙子。“龙头”要告诉灯众筹备衣、帽、鞋、袜、背袋等物,准备来年春节到“龙子”家当龙外婆。

倘若次年真生男孩,送龙子的和求龙子的人都感到荣耀,添子的人家要带母鸡、红蛋、糖和酒等礼物,到送“龙子”的灯头家报“龙外婆”;而在这年的春节,灯头要事先通知得龙子的人家“龙外婆”来贺喜的日期,到时,龙灯队到该寨子,先挨家朗诵吉令,后到“龙子”家献礼祝贺,主人以盛情款待。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份的侗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岁月中,侗族同胞始终保存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侗族的传统节日——祭萨节。

“萨”在侗语中为祖母之意,祭萨节又称祭祖母,是侗族由母性崇拜、祖先崇拜而衍生出来的祭祀节日,时间定于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卯日,也有说在农历正月初一的,这是侗族人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

祭萨节,相传是纪念古代侗族女英雄杏妮的节日。杏妮是一位坚强勇敢的姑娘,她曾组织侗家人反抗朝廷的压迫,后被朝廷兵围困在从江县的九层岩地方,杏妮坚贞不屈,跳崖就义,后化为一座岩石守护着侗家山寨。

人们为纪念这位英雄,尊称她为“萨”,并在各寨建立“祖母堂”,每个祖母堂中都供一块九层岩的岩石,以示接杏妮到本寨。过去,若某寨发生灾祸,就要从九层岩再接一块岩石供上,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祈求祖母杏妮保佑。

祭萨节当天早饭后,整个寨子的人盛装汇集在鼓楼坪,小伙子们身着绿衣、白裤、红头巾,身背绣花“胜”字袋,手持鸟枪、刀、矛,在寨老指挥下举行杀敌演习,直至中午。凯旋时要在田里扯一莞稻秆挂在社堂前,以示敌首级。演习结束后,男女青年还要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祭萨当天,各家各户从家里拿一块猪肉或一条腊鱼到寨中鼓楼,放到一个大大的锅头里,由寨上指定的几个老人将鱼肉煮熟,然后“管萨”(师傅指定的每月初一和十五代全寨祭萨的人)将煮好的酒、肉先拿去“祭萨”,唱祭萨词。最后就将这些鱼、肉切成片分给小孩吃,这就是“赖难萨”。

侗家将“萨”视为最高的女神,他们认为是“萨”赐福于侗乡侗寨,是“萨”保佑侗人平安,是“萨”让他们幸福安康,所以,小孩吃了“萨”赐的肉将聪明伶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祭萨的规模有大有小,有的侗寨只供奉清茶,有的供祭酒肉,有的供祭后各自回家,有的供祭后仅寨老聚餐,有的侗寨则每户来一男一女,携带酒、肉、香、纸等祭品,集中在萨屋供祭。

祭毕,即在广场上共进晚餐。首席上方留一空位,是给“萨”即祖母神就坐的象征性席位,由寨老和管理萨屋的人相陪,其余自由就坐。但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侗族的习惯,祭萨活动禁止怀孕妇女参加,也不允许她们进鼓楼坪。

祭萨不仅是一种祭祀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祭萨时,邻近各村寨本民族和兄弟民族男女青年邀约前去祝贺联欢。一时间宾主手牵手、肩并肩,在萨坛前“多耶、对歌、吹芦笙”,热闹非常。人们用优美的舞姿、歌声,传颂“萨”的功德,祭奠“萨”的英灵,表达团结和睦、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望。

侗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最具色彩。侗族的节庆丰富多彩,保留着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它向人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是一种继承与发扬,不忘本的精神。那么,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最具色彩的侗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

简介

侗族节日以侗年最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节。亦称“新米节”。“吃新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南北地区,各地吃新节的时间和仪式虽不尽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体现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吃新节不公是祭祖节,也存在着农事丰庆的复合内容。

北部地区

北部地区,有些村寨以农历六月交小署后的第一个“卯”日为“吃新节”,有的则在七月“寅”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过节之前,由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到河边将竹筒、水桶、粽粑叶、干蕨菜、糯米、高粱等物洗净。回家将蕨菜、糯米、高梁与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酿制甜酒。这天宴食以鱼为菜肴,还炖一鼎罐不放盐的包谷和瓜菜。

节日那天,火塘边的方桌上摆着满盛糯米饭的长凳,饭上盖四张云南叶(接骨丹),桌边置一长凳,凳上按一定距离给各房摆若干张云南叶。叶上放一堆糯米饭。并加三节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鱼,两碗煮烂的瓜菜和两碗甜洒,以及干蕨菜拌和糯米、高粱制成的腌菜。旁边放上一双实心竹制的新筷子。摆放完毕,开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龄最大者烧香化纸祈祷祖先英灵。品尝各种饭菜,接着,按各房长次的顺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

南部地区

南部地区吃新节,有的在六月十二,还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从江的侗族吃新节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前一天,由妇女们到河边将炊具洗净。席上的菜肴以鱼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刚砍来的实心竹所制,并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笋壳叶包成的糯米饭表示新米饭祭祖先。房屋门一律敞开,以让祖先英灵同来吃新,凌晨天未亮时,走廊上香烛灯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宴罢,男人们便去宰牛备为待客荤菜。敞门待祖习俗反映了古人在节后中的幻觉心理所产生的祖公门现象。

吃新节的庆贺活动,有对唱大歌、斗牛等,但从江县的岜扒寨有支侗家人为纪念其祖上迁徙的辛酸,于半夜里打着火把,背着行李离开家,摸仿爬山水的仪式。“吃新”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广大侗乡。各地吃新的时间和仪式不尽相同。

客家“吃新”

福建龙岩连城县四堡乡至今仍保留着客家传统的“吃新”习俗,每年早稻或晚稻收割完后,各村就轮流按照传统定下的日期品尝新粮,庆祝丰收。当日前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做米、糍粑或炸米蛋送给外村的亲戚朋友品尝,而当日则要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举行宴餐,村里还要举行演戏、游神等庆祝活动,以示感谢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年丰物阜。

您可能还会喜欢:

藏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及风俗习惯

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庆

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曲艺文化

碉房,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

评论留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