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即祭祀时洁整身心的行为,如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等,以示祭者庄诚。道教沿袭了传统的斋俗,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南北朝时道教更加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斋仪。
“醮”的原意指古冠礼、婚礼所行的一种敬酒仪式,也成为一种祭礼。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醮”亦有“醮法”。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举行一项斋醮科仪,往往要通过建坛、设置用品、诵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
咒:指交通神灵、役使鬼神的特殊用语。“咒”通“祝”,道教祝咒多以“急急如律令”结尾。
诀: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盘结捏掐而成的形状叫作诀,其过程叫作掐诀。
步:指踏罡步斗。“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坛场上,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
灯:指醮坛上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
礼拜:道教醮坛中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俗称“叩头”“作揖”。
诵经:道教醮坛中常见的一种仪式元,指诵念经文。
步虚:指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相传其旋律宛如众仙缥缈步行虚空,故又名“步虚声”。
存想:一名“存思”,简称“存”。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入人神交接境界。
叩齿:即上齿与下齿相叩,以集神驱邪。
进表:指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的仪式,又称“上表”。
炼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其超度。
施食:道教科仪的一项仪式元,也叫“斛食”或“赈济”,俗称“焰口”,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
散花:醮坛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指以慢步咏唱颂赞的形式幻化醮坛和颂扬神仙驾临。道教“散花”并非实地抛散鲜花,而是诵唱,因此又有多种散花词,多为五言、七言、词曲等。
解冤释结: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引起阴讼牵连、人鬼连牵、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
化坛卷帘: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神仙世界;卷帘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这种仪式多以化符、唱赞、存想等完成,经韵中有“倒卷帘”。
启师谢师:即礼三师。三师指度师、籍师和经师。凡大型道场,皆设有祖师坛。开坛之初,高功恭对师坛,启奏三师,请赐保佑,谓之启师。下坛时,必要礼谢三师,以志不忘师恩,谓之谢师。
以上各种仪式元,便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
(摘编自中国道教协会网站:《斋醮科仪的涵义》《斋醮科仪组成》)
学之道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