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传统文化历史文化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幼年是非常穷苦的,还有一度想要当和尚。在1368年朱元璋称帝统一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也最具有争议的皇帝之一。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他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 反贪官 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故事吧。

  朱元璋如何巩固其领导地位?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脑筋灵活,尤其善用一些小谋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个典型的 职场高手 !

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帝国之前,曾参与推翻元朝的反抗军,当时他投身在抗元重要领袖郭子兴的麾下。朱元璋颇得郭子兴重用,短时间内就被任命为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总兵。但是驻守和州的将官,大部分都是长年跟随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算准了他任和州总兵,众将官一定不会服气,决定用一些方法奠定自己的领导地位。

朱元璋上任后,在第一次正式召开会议前一天,立刻命令手下撤掉大厅主将的位子,只摆一排长条木椅。第二天召开会议时,朱元璋故意迟到。当他抵达会场时。诸将领已先行入座,会场内的座位都已坐满,仅留下一个左边的末座给他。对于自己在诸将官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心中雪亮。

会议开始后,讨论军政大事时,在座的资深将领虽然习于在战场上搏命厮杀,但是对于决断军政大事却只能面面相觑。轮到朱元璋发言时,却能精确分析敌我形势,并具体提出办法和措施,他的表现使得在座的资深将官不得不心服。

这次的会议,除了讨论军政大事,也针对整治城池的工作作出分工,并且限期三日之内完工。

三天的期限到了,朱元璋会同诸将领到城池现场查验,结果只有他负责整治的部分如期完工,其余将领负责的各段工程均未完工。

朱元璋认为,制服将领的时机成熟了,他沉着脸,拿出郭子兴的檄文,朝南坐下。朱元璋向所有的将领说: 总兵乃主之命,非我专擅,修城要事,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责任重大,谁可担当?今后再有违令者,军法处置。 在场的资深将领自知延误了军机,自然不敢有怒言。

朱元璋主持军务虽有两把刷子,再加上他治军严谨有方,这次事件过后,他很快建立了个人威信。

朱元璋智请刘伯温出山

朱元璋当上了起义军的主帅以后,兵多将广,急需找个军师。他听说浙**田有个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读得滚瓜烂熟,就几次派人去请他出山。可刘伯温这人有个脾气,凡未经自己看准的事,任你怎么说,他是绝对不干的。所以,对朱元璋的几次盛情邀请,他都谢绝了。

朱元璋手下几个性情暴躁的武将发火了,异口同声地说: 干脆派兵把刘伯温抓来,要是他再不答应出山,就把他杀了吧。 朱元璋说: 不行!我自有办法。 就用利害说服了几个武将,把这事暂时搁置下来。

没过多久,刘伯温云游到了杭州湾边上。不知怎的,那里突然出现一个挑箩筐卖私盐的人。此人不但重义气,轻钱财,而且武艺高强。刘伯温在人们的称道中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很感兴趣,决定去见他一面。

这天,刘伯温一路信步走来,经过海滩边,有一个人正躺在沙滩上睡觉,只见他头枕扁担,平摊两手,叉开双脚睡得正香。整个身子和扁担恰恰组成了一个 天 字。远远看去,特别触目。刘伯温见了,不觉失笑:这人直有意思,睡觉也想上天!就上前推了推他。不料那个人侧了侧身子,脚一钩,头一低,又睡着了。说来也巧,他这一侧身,扁担正好转到了腰里。刘伯温一看大惊:啊!这不是个 子 字吗?睡着时能现出 天子 二字,这人恐怕不简单!于是急忙推醒了他,同他攀谈起来。这一交谈,才知道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卖盐的人。

刘伯温见这人器宇轩昂,胆识非凡,就怂恿他共谋大事。到了这时候,朱元璋才哈哈大笑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身分,又说: 请过先生好几次了,先生却不给面子,这一次我亲自来请,总行了吧? 刘伯温一听,才知道上了当。不过他到底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自从做了皇帝之后,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人密谋策划,害了他的性命,夺了他的帝位。特别是那些功臣勋将,开国元老,更使他心里觉得可怕。偏偏这两年又碰上天象多变,非旱即涝;夜间又常常看到有亮晶晶的大星,从天上坠落下来。今天落了一个,明天又落了一个。朱元璋把这些事情都当成了不祥之兆。恰巧又有几个奸臣邪将在他面前一嘀咕,胡说什么 天象变化预示人象变化 ,越发感到许多事情可疑可虑,心神不宁,朝中的功臣勋将,被他借口谋反,一批又一批残忍杀掉。他杀的人越多,猜忌疑心越大。就连有的大臣给他上庆贺表,他也疑心,把人家的好话,当成坏话,看谁不顺眼立即论罪杀掉了。

这一天,朱元璋独自坐在宫中,闲着无事就爱琢磨,疑心顿起,禁不住又打了几个寒颤。正在这时,忽然又有检校为报,说某某大臣又在背地里发了牢骚;某某大臣又在家里邀人喝酒,聚友密会;如此等等。朱元璋一听此类消息神经就过敏,浑身顿时抖动了一下,心想:这些人,非得狠狠对付不可了!

朱元璋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随即传谕中书,大意是:自从立朝以来,开国勋将,虽然各赐封爵,但还没有好好为他们庆功表贺,如今皇业安定,天下太平,应即作准备,好好地再为他们庆贺一番。另外又传谕工部,立即着手动工,建造一座富丽堂皇、威武雄壮的大楼来。

时光如水,不觉过去了几个月,一座富丽堂皇的楼房已经全部建造起来。朱元璋亲自写了 庆功楼 三个大字,制作成金匾挂在楼门上。随后,他便选择吉日,遂举行大型典礼,并亲自开列参加表贺的功臣名单,张榜贴出。除了已加给那些功臣的封爵以外,每个人又另加了一些名号,以表示皇上的恩宠。

但是,凡事瞒不过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谋划,到底被一个人看出了破绽,猜中了底细,这个人便是 再生诸葛 刘伯温。刘伯温感到事情有点不对头,联系到朱元璋疑心重重,接连杀了好些个大臣的事情,越发觉得这里面有些名堂。经过数月修造的庆功楼建好之后,在此期间他多次细心观察,终于发现楼房后的密室里堆满了好些干柴,而且都是由检校和锦衣卫的人员亲自动手干的,刘伯温心中就格外的清楚了。

刘伯温虽然看出了破绽,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纠结,但却既不敢劝阻,又不敢声张。他思索了一会,感到事不宜迟,保住老命要紧,更何况还有一家老小,便立即写了一道奏折,递给朱元璋,借口自己年已老迈,昏聩无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奏折,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从应征以来,确实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出了不少好主意,于是皱了皱眉头,说: 就让他去了也罢。 随即用朱笔批了一个 准 字。

刘伯温获准还乡,便收拾细软,捆了行装,临走的时候,许多大臣都赶来欢送,他满心酸痛,强忍眼泪,不敢透出半点风声。但是,等到他看见徐达时,他却再也忍耐不住,两颗泪珠哗哗滚了下来,徐达心中暗想:刘中丞突然告老还乡;今日见了我,又偷偷地凄然落泪,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跷蹊。

于是便寻个机会,悄声问道: 刘中丞,敢是出了什么大事么? 刘伯温连忙看看左右,见没有什么人在注意他们,才吞吞吐吐地答道: 将军切莫多问!等到庆功表贺那天,你只管紧紧跟着皇上,切勿离开半步,事后便知,千万要记住啊! 徐达听了,心里不明白,但也不敢再问,只好忍痛分手。

刘伯温走后,不久便到了朱元璋所选定的庆功表贺日期。这一天,庆功楼前,彩旗飞舞,鼓乐喧天,爆竹震响,仪仗排场宏大。不一会儿,文武老臣们都来了,一个个喜笑颜开,春风满面,好不热闹。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来了。见了众臣,显得分外的亲热,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又是夸奖,又是赞扬,满脸喜气横生。太监、侍从前来向朱元璋奏道: 酒宴已备,请皇上及众位大人入席吧! 朱元璋转脸瞧瞧窗外,窗外早有检校和锦衣卫人员打出暗号,示意已经准备就绪。朱元璋便高兴地说道: 众位爱卿,既然酒宴来了,我们就快喝酒吧。 众位老臣一听,个个心里都非常高兴,随即按部就班都入了席。

只有徐达站在朱元璋的近处,半步也不肯远离。朱元璋眼看众位老臣都入了席,心中大喜,便命人将每个人的酒杯里都斟满了酒,又带头端起酒杯说: 众位爱卿伴朕多年,南征北战,功勋盖世。今日特为众位庆功,略表朝廷心意,众位可一定要好好地痛饮一番呀! 说着,高高举起酒杯,大家便齐声欢呼道: 谢主龙恩,愿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也都端出酒杯,一饮而尽。大厅里到处是人声沸腾,欢歌笑语不断!

朱元璋又假装高兴地说: 好!痛快!痛快! 随即命人: 快再斟酒! 酒又斟满,朱元璋又陪着大家喝了下去。三杯酒过,朱元璋站了起来,说道: 众位爱卿,恕我少陪,你们只管尽情地喝,后宫有事,稍迟我再来看你们。 说罢,便慢慢走出楼门,徐达一看朱元璋走了,也连忙离开了席间,紧走几步,追了上去。

朱元璋已经下了楼梯,忽听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 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却下来干什么? 徐达低声地哀求道: 万岁我主,您当真要一个不留吗? 朱元璋听了,瞬即一愣,知道徐达已经发现了秘密。眼珠转了两下,轻声说道: 你既已知道,我就饶了你吧!可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万不容你! 朱元璋和徐达走后不久,庆功楼下便着起了熊熊大火。

俗话说: 干柴烈火,龙王难救。 转眼功夫,门窗都烧着了。整个一座楼房,火光冲天,浓烟弥漫。 失火了!失火了! 正在楼里面喝酒的文武老臣都惊叫起来,一个个争着往楼门口跑去。但是大火已经封锁住了楼门。有的拼着命往外闯,却怎么也拉不开门。原来,楼门早被锦衣卫的人员从外面反锁上了。少顷火舌很快便从门外烧到门里。接着,楼板也烧着了,房顶也烧着了,火苗烧到了那些老臣们身上,衣服也都着了火。只见人人都象火人一般,楼上楼下,烈焰腾腾,浓烟弥漫,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四周一片火海。

说话之间,火势越来越猛,楼顶的木梁已被烧断,一根断了的木梁砸了下来,一块块的瓦片落了下来,有的老臣当场被砸死过去,没被砸着的,也已被烧得半死。那些功臣元勋在火烧楼塌之下,一刹时都化为焦灰了。可怜他们刚才还在喜气洋洋地接受皇上的表贺,哪知一时之间,尽都肉销骨化,命丧黄泉。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保住他朱家的万年江山而采取的阴谋毒计哩!

朱元璋把功臣杀绝后,他死后传位于孙子建文帝。后来,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一路南下,无人能挡,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即位后,号称永乐,定都燕【北】京。常言道:凡事皆有因果报应,为人做事不要太绝了。

  朱元璋智诈陈友谅

元朝末年群雄纷争时,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今南京)。

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狙击。朱元璋说: 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就会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部分则顺流直驱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也为时已晚,这是兵法所忌的。 于是朱元璋召见康茂才,对他说: 两股敌人合到一处。危害必定很大。如果打败陈友谅的军队,那么张士诚那边就会闻风丧胆了。你能迅速地把陈友谅的军队引到这里来吗? 茂才答: 我家有个守门的老汉,过去曾服侍过陈友谅,要他去。一定能取得友谅的信任。 于是就命令这个老汉前往送信。

守门老汉乘着小船,直达陈友谅军中,假冒是康茂才的使者,许诺在陈友凉来进攻时,康茂才一定做好内应。陈友谅果然相信,喜出望外,并问康茂才现在在什么地方。老汉回答: 现在负责守卫江东桥。 陈又问桥的情况,老汉回答: 是一座木桥。 于是陈友谅赏给他一顿饭,把老汉遣返。临行前叮嘱说: 我很快就到,到了后,以叫 老康 为信号。

老汉回来后,把上述情况作了报告。朱元璋说: 陈友谅将要落入我的圈套之中了。 于是就命人迅速撤掉木桥,换上铁石结构的桥,一夜便完工。同时令冯胜、常遇春率领三万兵力埋伏在石灰山旁。徐达的军队等候在南门外,杨琛驻守在大胜港t张德胜、朱虎率水师驶出龙江关外。朱元璋自己总领大军在卢龙山,命令旗手们把黄色旗帜隐伏在山的右边,把红色旗帜隐伏在左边,并告诫他们说: 敌人来了就举红旗,听到鼓声就举黄旗,这时,全部埋伏的军队都要立即发起攻击。

当天,陈友谅果然率船队东下,到大胜港时,水路狭窄,又遇上杨璟部狙击,即退出龙江,直乘船冲向江东桥。到桥边时,发现桥都是铁石筑成的。感到惊疑,边呼 老康 ,没人答应,陈友谅此刻才发觉其中有诈。于是立即分出水师千余人奔向龙江,派出万人兵力登岸修筑栅栏。设立营寨,来势很猛。这时正值酷暑,朱元璋预感一定要有大雨,就命令各路大军就地起炊吃饭。当时天空一点云也没有,但过了一阵,忽然从西北刮来大风,下起瓢泼大雨。此时红旗举起,众将士竞相上前拔除栅栏,陈友谅指挥军队上来与其争夺。战斗刚开始,大雨恰好停止。于是朱元璋命令击鼓,鼓声震天动地。这时,黄旗举起,伏兵发起攻击,等在南门外的徐达部也赶来参战,水陆并进,内外合击,陈友谅的军队大败。

朱元璋率大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太平。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的来由

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就胸怀大志,要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一个新朝代。每到一处,他都要考察一下民情;常换上便装,走乡串镇去访贤求才。这年夏天,他带兵路过徽州,军队一驻扎下来,他就招呼谋士李善长说:

李卿,我俩出去走跶走跶!

李善长心里明白: 走跶走跶 就是出去访访。可是他骑了半天马,晒了半天日头,舌干口燥,头错脑晕,就安身不动地说:

主公,今日是 小鬼闹判官 的日子,出去不吉利,明晨去吧!

朱元璋求贤若渴,对这码事满不在乎,就说: 唉!常言说: 一正压百邪 。带兵的人岂能怕鬼呢?走吧,走吧!

李善长没有法子,只得跟着朱元璋出了军营,不远,就看到街上一户人家在办喜事,门口张灯结彩,喜联红艳。朱元璋拉了李善长一把说: 停停。今天是 小鬼闹 的日子,这家为啥还办喜事?

李善长绕弯子说: 主公,你是求贤若渴,人家是抱孙子心切嘛!

就在朱、李两人点点戳戳讲话时,一位身穿新衣、崭崭刮刮的老大娘送客出来,朱元璋上前一揖,说:

大娘,我有一事,向你讨教。

老大娘笑眉欢眼地说: 客官,有话请讲。

朱元璋指着喜联说: 你们怎么选这 小鬼闹 的日子办喜事?不忌讳吗?

老大娘笑声更大了,说: 啊,啊!不错,今日是 小鬼闹 日子是不好。可是,不碍的,因为朱元璋将率兵来到,前头小鬼闹,后有大帅到,大帅到,大帅到,小鬼不敢闹。这日子吉利得很呀!

朱元璋一听,心中惊讶不已。行军打仗,原无定准时刻,人家怎么猜得这么准呢?他向老大娘问道: 你怎么晓得朱元璋今天要到?

老大娘笑眯眯地回答说:

是南山朱老升老先生说的。

朱元璋暗暗思忖,这朱升倒是个 额头上放扁担 头挑 人物,说不定就是当今孔明,一定得把他请出来,共商开国大计。

于是,向老大娘问明了去南山的路,就带着李善长迈步走了。

出了城,一路上,只见家家户户都把多年未用的篾圈,拿出来洗刷晒补。朱元璋想:咦,今年妻子刚黄,就这样忙起囤粮家计,到时候能派得上用场吗?这时,刚好一个老头走过来,朱元璋拦住问道:

老大爷,今年大丰收啦!

嘿嘿,你看那麦棵,稠的连兎子都钻不进去;你看那穗子,象狗尾巴,沉甸甸的。 家要富,靠余粮,国要强,靠积粮 啊!

对,这话讲的不错。是你老人家想出来的吗?

这个意思,我们庄稼佬心中有。话讲得这么圆范,我可没有这个本领,是朱升讲的。他还说,太平日子就要来了。客官,到那时,我们是 粮多方恨囤子少 啦!日子美气啊,哈哈。

又是朱升说的!朱元璋心里异常高兴,就放快步子。到了南山脚下,已是日头落山。两人登上了山,来到一幢木屋前,只见柴门掩着,门上春节时贴的对联,还依稀可见:

荒村教读,心念子孙;

野山求贤,志在社稷。

李善长看了,心里有点不舒服,咕嘟着嘴说: 好一个吹牛皮不怕犯死罪的读书人!

朱元璋忙说: 善长,你勿急嘛,没有海量,怎敢讲海话。我看他嘛,生铁补锅,有本事。

朱元璋推开柴扉,轻声问道: 有人吗? 无人答应。两人进到屋里,看到里面油灯如豆,两个老头就着灯光正在下棋。东坐者面孔黝黑,黑须,村老穿着;西坐者面白晰,长须,塾师装束。朱、李两人来到,他俩象没有看见似的。李善长急了,叫道: 先生

白面者指指棋盘上写的一句话, 看棋不语真君子 。朱、李二人只好就在桌旁的凳子上坐下看着。

一会棋罢,白面者站了起来,向朱元璋作了一个揖说: 知道大帅要来,可是谁知老友抢先一步。农家难得有个空闲,只好委屈大帅一时。

朱元璋忙站起来,答礼说: 哪里,哪里。我非常敬重先生人品,今天特来拜访。

白面者又说: 读书人朱升,才疏德薄,有劳大帅贵步。

朱元璋说: 先生深孚民望,德劭才高,不必过谦了。

这时,黑须老人端上茶。朱元璋呷了一口,又急着说: 朱升先生,我长年率军东征西讨,可是成效不显,深望先生不吝赐教。

黑须老人摆上饭菜。朱升拱手相邀,说: 大帅和李先生请,全是山村野味,不成敬意,饭后再谈吧!

其实,他们在饭桌上边吃边谈,十分融洽。饭后,撤了碗碟,朱升展纸在桌上,挥毫写了九个大字: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朱升写罢,望着朱元璋说: 大帅,我愿把这九字一句话奉赠给您。

朱元璋连说: 高,高!我 我一定铭记在心。

李善长在一旁,也连声称赞。

当夜,朱元璋和朱升同榻抵足,娓娓而谈,直到东方曙光临窗。第二天朱元璋起身临走时,向朱升说: 朱升先生,请随我去军营吧!

朱升一拱手说: 老朽不才,陋习甚多。我这九个字,一字三个月,两年一季后,我方出门,请大帅原谅,请大帅万勿相强。

朱元璋是个一点就明的人,只好诚恳地说: 好!尊重先生的意见。二十七个月后,我定来邀请先生,届时望先生万勿推辞。

朱升颔首微笑道: 到时天公自有安排。

朱元璋回到军营后,就按照朱升的九字真言办理。经过两年多时间,就推翻了元朝,统一天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这时,他想起朱升,就与军师刘伯温商量,如何礼邀朱升。谁知黄门送来一份禀报,说: 皇上,这是徽州一位故人送给万岁的。

朱元璋接到手,一看,正是朱升的信。上写:

山村教读遇圣颜,

九字真言方得传;

如今天下归一统,

何需老儒再出山!

朱元璋知道朱升是请不出来了。就派刘伯温为钦差,到徽州,把歙南山改名为 问政山 ,在山上建朱生祠。从那以后,这山就叫 问政山 了。

一桩很幽默的进谏

话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准备封赏功臣、亲属、亲戚和朋友。功臣有数,亲朋无数,沾亲带故的都算上多如牛毛,要是都封,那才真叫 獾咬刺猬 无处下嘴 咧。朱元璋为了此事心中闷闷不乐。

一天,刘伯温走进皇宫,对朱元璋说:

陛下,这两天您郁郁寡欢,今日万里无云好晴天,何不出去蹓蹓,散散愁呢?

好!

于是,两人换了便服,就出了皇宫。走了一段路,朱元璋向刘伯温问道:

军师,哪里去处最繁华热闹?

城隍庙。

走。上城隍庙。

城隍庙果然热闹,紫气飘渺,香烟缭绕,杂耍地摊比比皆是;只见游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跨过庙门就进了庙里,朱元璋便看到大殿西侧粉墙下,围着一群人,正在瞧看墙上一幅画,议论纷纷。

朱元璋和刘伯温也站到人圈外边,踮起脚,看了又看。只见墙上那幅画,画的是一个人,头上长着一束一束挺起的头发,乱得象草鸡窝一样,每束头发上顶一顶帽子。朱元璋跟许多人一样,瞧了又瞧,想了又想,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朱元璋带着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情回到宫里。思来思去想了一夜,还是想不出这是耍什么猴?第二天,一清早,就把刘伯温找去,问道:

军师,你看城隍庙墙壁上画的那个人,头上许多头发,戴许多帽子,这不是冬水田里栽麦 怪哉(哉)吗?

刘伯温笑了笑,说: 陛下,这个画画的人了不起啊!肚里有的是货啊!他用画向陛下进谏:开国以后,要防止一桩事:冠(官)多发(法)乱!

啊!原来是这样!

朱元璋恍然大悟。当时,朱元璋头脑还比较清醒,他想了想,头点点笑着说:

这个人,有意思,他跟寡人打起 坎坎 来,这个 坎坎 打得好,我立即采纳。传旨出去,今后只封功臣,不封亲朋呐。

刘伯温高兴地说: 吾皇英明!

评论留言

全部评论